师资队伍

王琦名师工作坊建设总结

一、 工作坊基本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名师工作坊于2018年10月正式由大学批准成立。工作坊主持人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教授。王琦教授从事教学工作43,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教师,中医传承博士后指导教师。先后培养学术继承人9名,博士后15名,博士、硕士150余名,各省市拜师徒弟60余名,研修人才数十名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称号。王琦教授曾发表过教育和教学思想论文数十篇,编著出版《王琦医书十八种·中医科研与教育思想》,撰写《师承论》,提出了师承教育的系列观点。首批工作坊成员王济、李英帅、李玲孺、彭桂英、俞若熙

  

  

  二、 工作概况

  1.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

  在工作坊主持人王琦院士的指导下,形成工作坊年度建设规划,各学员制定个人年度工作计划,于年终总结会进行工作报告。工作坊主持人通过讲座、座谈、公开课等形式,传授教学经验,帮助提高学员教学能力,建设期内共举办讲座15;通过临床带教,传授临床教学经验和技能,帮助提升学员临床素养,建设期内每周2次临床带教;通过科研课题申报,传授科研经验,帮助提高学员科研能力

  2.教学交流与研讨

  开展工作坊学员的教学规范化训练,定期组织观看学习工作坊主持人历年教学视频,以集体备课、线上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方法交流。针对《中医体质学》学科特色,以基本概念、科学原理、实践应用为教学攻关重点,以体质辨识、辨体论治为教学攻关难点,开展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教学研究和实践。

  3.教学经验总结与推广

  整理总结工作坊主持人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公开课、教学研讨沙龙、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形式加以宣传、推广。积极开展对外教学交流活动,1名学员赴美国进修交流1年,3名学员参与继续教育培训300人次,2名学员参与《养生堂》、《健康之路》、《我是大医生》节目录制。

  

  三、 重点活动

  1.总结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特色,助力大学本科教学评估

  工作坊主持人王琦教授指出:科研反哺教学是创新大学教育的重要路径,它将克服教学-科研分类状态,形成科研-教学、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相互滋养、相互支撑。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从中医体质研究成果出发反哺教学,彰显了北京中药大学“研学”相长的办学特色。

  工作坊从八个方面梳理了体质学科研反哺教学的特色与成效,一是创新中医理论,为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提供新的篇章;二是创立新学科,建立新的学科群,为中医学科分化提供范本;三是培养高级人才,为策应健康中国提供新的人力资源;四是坚持科研立项,为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提供稳定支持;五是建立协同创新,为中医学科与多学科交叉提供合作平台;六是形成引领范式,为海内外高等教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七是实现转化应用,为中医药双创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示范;八是推进国际化进程,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拓展空间、提供机遇。

  工作坊学员尝试把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本科课程《中医体质学》中所讲授的“中医体质学四个基本原理、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是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2006-2010)的研究成果;在两门本科课程《中医理论与临床思维》、《中医学导论》中所讲授的“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国家973计划“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2011-2015)的研究成果。

  在2018年11月本科教学评估中,中医体质学科研反哺教材成为全的特色亮点,专家组重点走访了中医学院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教研室科研反哺教学成果

  

  

  2.积极开展国内外教育教学科研合作交流,参加教材编著

  工作坊成员俞若熙2019年度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访问学者学习交流一年,与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中医体质学理论以及科研情况交流,在海外推广王琦院士中医体质学思想

  

  工作坊成员彭桂英参加2018年11月第二届东方医学教育论坛、2019年中国高校首届教学学术年会、2019年全国医学教学学术年会暨医学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研修班,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与提高。在学术交流方面,参加第九届及第十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报告“基于ILC2探究“从肠治肺”治则的实验基础”以及“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 ameliorates pulmonary inflammation in mouse model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hrough modifying gut microbiota to rectify the imbalance of Th17/Treg axis”,参加第17界世界免疫学大会,做壁报交流。作为编委,参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以及校级自编教材《现代医学基础概论》各1部。

  

  工作坊成员王济参加2018年10月参加浙江大学-斯坦福健康周well亚洲分会,做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主题报告,国内外学者介绍中医体质辨识法在健康测评中的应用。2019年9月参加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暨中国营养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论证健康的中国婴幼儿体质学术意义和实际指导意义》中医体质学和营养学的跨学科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并参加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治未病学概论》编委会,担任编委参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系列创新教材”编写会议,担任《中医康复保健导论》副主编

  

  工作坊成员李英帅2018年8月参加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第十六次全国中医体质学术年会,做大会交流“肥胖分型的理论与实证”;2019年6月参加世界中联体质研究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做大会交流“痰湿与非痰湿体质肥胖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代谢表型的相关性研究”,获大会优秀发表;2019年11月参加云南省中医体质分会,大会报告“痰湿体质治未病研究与应用”。参加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本科中医养生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体质养生学》编委会,担任编委。

  

  

  

  工作坊学院李玲孺,2019年6月参加世界中联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做《气虚和痰湿体质唾液miRNA表达谱和其易感代谢性疾病潜在机制比较分析》主题报告;成果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2019年度中医药优秀青年学者汇编》并做主题报告。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体质养生学》学术秘书和电子化教材编委。

  

  3.工作坊成员深入学习老师学术思想和教学经验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2018年10月至今,王琦院士在全国各地做学术报告15定期组织工作坊成员学报告内容2020年疫情期间,王琦院士通过网络研讨会等形式,做了《中医抗疫历史和展望》、《从6个名方看中医名著在新冠肺炎的应用价值》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预防》以及《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临床应用等教学和学术讲座,工作坊成员深入学习老师的临床经验与学术传承,将老师的“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与思想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运用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4. 王琦教学名师工作坊育人故事公开课

  2023年6月6日,首批教学名师坊中医学院专场之王琦教学名师工作坊育人故事公开课在和平街校区逸夫科研楼4楼王琦书院开展。参加人员有教学名师工作坊成员、教师和学生等,线上线下共计近千人。本次育人故事公开课由体质研究院俞若熙副研究员主持。我校首批教学名师工作坊“王琦教学名师工作坊”的主持人、国医大师王琦院士作为主讲人,介绍了中医体质学“从零到一”的若干发现,分享教学名师工作坊典型育人故事。

  

  

  王琦教授作为本次公开课的主讲人,以“从零到一的发现”这一话题为重心,结合案例分别介绍了从研究“人的病”到研究“病的人”、从研究过敏原到研究“过敏人”、从研究单一疾病到“体质土壤论”、从体质表型到基因型这些“从零到一的发现”,为老师和学生寻找、发现、研究新科学问题提供新思路。王琦教授强调:“从零到一”是一种思维,是思考的过程。要坚持原创思维,做研究要有目标有计划,一步一步的走过来。要有韧劲,才能够坚持。实现从零到一的蜕变,除了道路的艰辛,还要有文化的自信,要有勇气和毅力才能坚持下来,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中医体质学科走到今天,引领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成长,未来也一定是光明的。讲座结束后,王琦教授要求体质学科青年教师认真学习“从零到一的发现”背后的研究内容、开启新思路并作相关发言。

  四、 取得的成果

  1.经验体会

  在工作坊建设过程中体会到,教学传承工作犹如一项水利工程,将其形象地概括为“上源丰沛,沟渠畅达,库容充盈,滋润广阔”。所谓“上源丰沛”,是指工作坊主持人所具有的丰富学识与经验,为教学传承工作提供了不竭源泉。所谓“沟渠畅达”,是指工作坊建设工作要有清晰的思维,正确的方法,可行的路径,从而找到教学能力发展的关键。所谓“库容充盈”,是指工作坊建设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所谓“滋润广阔”,是指工作坊要起到辐射作用,面向高校、面向社会,惠及同道、惠及大众,在研究基础上实现传播。于是,“上源丰沛”奠定了坚实的建设之基,“沟渠畅达”开拓了可行的建设之法,“库容充盈”铸就了丰硕的建设之实,“滋润广阔”彰显了广泛的建设之效。

  工作坊建设以教学为基础,要切实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教材课程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才能为工作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工作坊建设以科研为助力,要围绕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推进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建设以人才为产出,既包括教学师资培养,也包括综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是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工作坊建设以服务为主向,教学、科研成果落脚点在于应用,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是工作坊价值的最大体现,同时根据实践反馈可进一步完善工作坊建设规划。

  2.教学科研成果

  2019年9月,工作坊所在的中医体质学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验收优秀等次。建设期内立项各级各类课题14项,其中校级教学课题1项,1名学员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工程、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科学家科研拨尖人才,2名学员科研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优秀青年学者科技成果汇编》。发表科研论文71第一或通讯作者27篇

  工作坊成员发表临床传承论文4篇,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篇。《科研反哺教学在中医体质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形成性评价在中医体质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等论文获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8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建设期内完成本科教学897学时,研究生教学336学时,指导大学生课题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20人。彭桂英作为编委,参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材一部。王济作为编委参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治未病学概论》;作为副主编,参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系列创新教材《中医康复保健导论》。李英帅作为编委,李玲孺作为学术秘书,参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体质养生学》。

  3.新冠疫情防控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王琦院士于2020年1月29日即通过《长江日报》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的中医预防处方。河南濮阳将预防方制成中药汤剂,向市民免费发放13万份,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2020年2月11日,王琦院士、谷晓红教授、刘清泉教授共同担任主编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正式出版发行,同时免费公开电子书,音频文件也在喜马拉雅听书平台及时上线。

  抗疫期间王琦院士担任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中医药专班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专家组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医学专家组组长,与驰援武汉医疗队协同配合,多次进行远程会诊,指导临床一线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针对北中医的广大学子,王琦院士以《中医抗疫历史成就和展望》为题,讲授了独具特色的抗疫专题网络思政课,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和中医药专业自信。

  “复工复课后聚集性传染隐患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调体防护研究”被列入科技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20年3月28日,王琦名师工作坊成员王济、李英帅、李玲孺奔赴黄冈抗疫一线,开展中医药对新冠肺炎防护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鄂期间与中医学院领导学生党员连线,回京隔离期间,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党支部连线互动,介绍抗疫经验,切身体会学生开思政教育,提升学生对中医药的信心以及为医药事业奋斗的决心。

  

  

  

  王琦名师工作坊

  2023年6月26日